易經是中國傳統占卜術的起源,舉凡跟預測相關的法術,許多概念無不源自周易。別看易經這本書乍一看深奧難懂,仿佛是本「天書」,實際上它的入門不是很複雜,無須事先記誦複雜的口訣和方位,這些都是後世逐漸演變出來的。 親自占卜一次
學習易經,重點在於通過觀圖進行聯想,簡單來說,就是要學會「看圖說話」,思索圖像想要傳達的寓意,如果你具備這種能力,那麼無論是學習易經六十四卦,或者學習占筮解卦,都能輕鬆手到擒來。尤其是易經占卜方面,看到圖像的第一直覺,往往是決定解卦是否精準的首要關鍵。
像《左傳》、《國語》、《戰國策》這些東周時期的古籍,上面所記載的占筮紀錄,有很多解卦的方法,靈感都來自於觀象聯想,文辭只是附帶的細節補充。所謂「觀象」,一方面是看一個卦的整體卦象,亦即這個卦看起來像什麼;另一方面是看八卦的卦象,每一卦都有各自所象徵的自然意象。若能將八卦互相變化組合的圖像,具體呈現在腦海中,並展開豐富的聯想,想出其中蘊含的寓意,就算是摸到了解卦的門道。
例如蠱卦,它的組合是上艮下巽,艮、巽分別象徵山與風,這是最基礎的八卦象徵含義。我們可以在腦海中想像這樣一幅畫面:山腳下正颳起一陣狂風,狂風肆虐下,會發生什麼變化?是不是山下所有樹木、花草、果實,甚至昆蟲、小動物,都會被吹得東倒西歪,紛紛掉落,不復原先的模樣?這種意象,我們的第一直覺是覺得原有的東西或秩序得到好的發展?還是都被破壞了?肯定是被破壞了!所以蠱卦的卦義,首先就是「破壞」。那麼破壞之後呢?接下來是不是該重新整頓了?就像颱風掃蕩過後,第二天人們都會立即收拾家園,把那些早該丟掉的朽物,就會趁此機會一併扔了,再重新添置新的東西,這樣一來,家園就會煥然一新。所以蠱卦的本義雖是破壞,然而破壞之後,緊接著就是重新整頓的開始。無破不立,蠱卦就是一個大破大立的卦象。不過,破壞是一定有的,至於能不能實現「大立」,就得看個人的資歷、能力,以及能掌握多少人事權力而決定。 親自占卜一次
當年秦晉兩國的韓原之戰,秦穆公出兵討伐晉國之前,找卜徒父占筮,結果占得蠱卦。卜徒父預言此次戰役,秦國將大獲全勝,其中一個理由就是根據蠱卦的卦象。依照前文所言,蠱卦是山下有風,內卦巽風代表我方,也就秦軍;外卦艮山代表敵方,也就是晉軍。如今巽風吹亂了艮山的萬物,特別出兵的季節是秋季,樹木已經長成,樹上果實累累,狂風吹來,不就把對方的果實都吹落,還能收穫對方辛苦栽種的樹材嗎?於是卜徒父根據這個意象斷言晉軍大敗,秦軍大勝!
又如晉文公派兵平定周王室內亂,把逃亡至鄭國的周襄王迎接回都城,如果不是狐偃再三勸說推動,晉文公根本不想做這件事。促使文公下決心勤王的,正是卜偃占筮解卦的結果。當時文公經不住狐偃的督促,勉強找卜偃占筮,結果為大有之睽,變爻在九三。卜偃解卦,第一時間也是著眼於下卦的變化。大有與睽卦的上卦均為離卦,離卦象徵太陽,也象徵諸侯;大有下卦為乾,睽卦下卦為兌,乾為天,兌為澤,在這次行動中,哪個人物有資格代表天?唯有周襄王一人。天本是高高在上,如今變化為澤,湖澤是貼近地面的,這種高低的變化讓卜偃產生了聯想,他聯想到周襄王本是高居萬人之上,現在紆尊降貴地來迎接離卦所象徵的王侯晉文公,而且大有卦九三的爻辭也切合他的聯想,這便更篤定晉文公出兵勤王,必能大獲成功,聲威會日益提升。
以上兩則占筮紀錄中,史官(現在稱占卜師)一開始推斷吉凶好壞,都是基於觀察卦象所產生的直覺聯想,而易經的卦象不外乎風、火、水、地等自然物象,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對於這些物象我們也都很熟悉,現在只要學會這八個卦象互相交會,重新組合成六十四個卦象,例如水與地組合,風與火組合,想想會帶給你怎樣的感覺、意會?順著這種感覺去聯想,把它當作思考的線索,答案即可呼之欲出。
大有卦九三爻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