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萬古一人,牟宗三


對近代儒學發展稍有研究的人,必定知曉牟宗三先生這號人物,他被譽為新儒家巨擘,與熊十力與唐君毅兩位先生齊名。三位儒學大師對於中華文化的復興皆有大貢獻,而且他們復興文化的關鍵不在於讓群眾集體復古,例如著漢服、習書法、讀古籍這類外顯行徑,而是將中國哲學,包含儒釋道、諸子百家的思想,以哲學性的概念解析方式,一一拆解論述,讓現代人得以完好且較為容易地理解吸收中國哲學的核心義理,進一步調整過往全然西方化的價值觀。

雖然三位大師對於中華文化之詮釋與傳承,俱有莫大貢獻,但是彼此之間仍有些許差異。類似這種歷史人物的蓋棺論定,易占也能有確切的回應嗎?於是我提問了這個問題:

牟宗三先生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如何?

泰卦之涵義

泰卦之所以吉祥吉利,在於本卦呈現天地相交、陰陽交融、上下交流之象。對天地而言,天地相交、陰陽交融即能生成萬物;就人事而言,上下交流足以卸下人心的堤防,凝聚共識,鞏固人心,小至家庭,大至社會與國家,皆能打造出堅不可摧組織,所到之處,所向披靡,難怪易經將此卦視為大吉大利之卦。

就泰卦之義來檢視牟先生對中華文化的貢獻,我以為易占回應的重點,在於讚揚牟先生能將古代中國哲學思想,運用近代西方思辨理性架構,一步一步分解重構,清晰還原古人所欲表達的哲理,指點近代人如何相應的解悟兩、三千年前的古人思想。換言之,牟先生將上、下差距近三千年的文化思想貫通交流,距離現代人如此遙遠的古人思想,一下子拉近至眼前,用當代哲學架構撐開古代哲學的內容,讓當代人得以認識古人究竟在表達甚麼思想。泰卦上下交流融會,在牟先生的哲學論述中,確實體現了這一點。

九二,包荒

以九二爻來說,爻辭曰:「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意思是,「九二,有包容荒穢的寬廣胸懷,有可以徒步涉過大河的勇氣,有不遺棄遠方賢士的深思熟慮,以及不繫絆於朋黨的大公無私。能夠輔佐公正有道德的君主。」應用在本次占卜上,應該是反映牟先生對於中國古代各派學術均能有一針見血的準確見地,牟先生所涉獵的領域,除了清代訓詁之學外,幾乎無所不研究。舉凡先秦諸子、宋明理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等,均有研究論述。

對於西方哲學,牟先生也沒有落下,單單康德哲學,就把康德的三大批判悉數翻譯為中文,而牟先生的翻譯不僅止於單純的翻譯,他還加入不少疏通中、西方有隔閡的地方,以及客觀公正地評價康德思想不足之處。

九二爻所形容的「包容四海的寬廣胸懷,徒步涉過大河的勇氣,不遺棄遠方賢士的深思熟慮,以及不繫絆於朋黨的大公無私」,在牟先生身上確實一一體現出來,易占的回應一點也不虛假。

獲頒行政院文化獎

六四、六五屬於上卦,此二爻均表現出為回應下卦,紛紛主動向下交流,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六五「帝乙歸妹」,皆隱含著向下交往的意義。此處可從多個角度進行解讀,而我認為,正是因為牟先生的努力,使得當時的政府官員意識到中國哲學的研究發展對國力提升的重要性。行政院甚至頒發文化獎以表彰牟先生的貢獻,香港大學也主動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

此外,牟先生對康德哲學的獨特研究方式,迥異於德國人研究康德的方法,據聞,一位學術界的前輩在德國攻讀博士時,借鑒了牟先生的觀點與方法,撰寫了有關康德的博士論文,研究成果大大驚動了該所大學的哲學教授。這些反響或許正是六四、六五所欲映照的現實。

天下隨時,隨卦之義大矣哉

泰卦四爻變而為隨卦,卦辭說:「隨,元亨利貞,无咎。」卦象顯示長男震卦在下,少女兌卦在上,是少女隨長男的婚合之象。另外雷霆震動於澤水之下,也蘊含雷動於澤中,澤隨雷而動,這亦是隨之象。綜觀整體的陰陽之象,乃是陽爻來居於陰爻之下,陽動而陰悅隨之,是物來隨我,我亦隨物之義。是以隨卦之《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

由此示喻牟先生對於近代人的意義,猶如雷霆震撼於下,一聲驚雷便引發天下學子的共鳴。無論是在香港或臺灣,不少人聆聽其演講,便深受感發,紛紛立志投身中國哲學的研究,追隨牟先生的腳步,希望能進一步發揚他未竟的宏業。

他的思想不僅影響了台灣和香港的哲學界,還逐漸被大陸學術界所接受。特別是他對康德哲學的詮釋,將其視為中西哲學對話的橋樑,使得中國傳統思想在現代哲學語境中重新獲得生命力。

《彖傳》總結隨卦之特點,乃是「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此卦表彰牟先生之學術事業確是契合時代的需求。因而,感應得那些受中國文化薰陶的人,願意追隨他的觀點與方法,學習運用哲學概念重新建構古人之學術。綜觀牟先生的學術影響力,實在不負隨卦的讚譽。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

不過泰卦變動的四爻中尚包括九三爻,而且此爻居宜變之位,尤為關鍵,必須謹慎考量其所蘊含的深意。九三爻辭說:「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其意在於,「世上沒有平坦而不傾斜的平地,沒有永遠前往而不返回的。艱辛守正則可免於罪咎。無需擔憂其真實性,必能享受其所帶來的福祉。」

換言之,原本交流融洽的狀態,或許會再度陷入過去那種否塞不通的局面。這是否在暗示著,牟先生曾經努力疏通的中西哲學、古今思想之間的交流,在某些因由之下,又重新回到晦暗蒙昧的狀態?這一點,實在值得後繼者深思與警惕。

發布時間:2024/10/23
牟宗三